血管內介入技術是在醫學影響設備的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絲和導管等器械所進行的診斷與治療操作。早在1929年Forssmann先提出將導管插入血管造影的設想,並在自己身上用導管從肘靜脈成功的插入心房。1953年Seldinger發明了經皮穿刺股動脈,用導絲引導導管插入的血管造影技術。雖然近年來超聲、CT和MRI的發展,使許多疾病的影像學檢查內容和程序發生了較大變化,但這些無創傷性檢查只能作為篩選性方法,而介入治療前的血管造影仍是明確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的最可靠和最直觀的方法。

血管內介入技術所需要的造影設備有:X線機、影像增強器、快速連續換片裝置、高壓注射器等。常用的介入治療器具包括:穿刺針、導引導絲、導管鞘和導管等;治療前要了解這些器具的性能及不同情況下的選擇,需相互匹配。否則,插管不易成功,甚至導致併發症。

血管造影的適應證:1)血管本身的病變,如原發性或繼發性出血、血管狹窄、血栓形成、動脈瘤、動-靜脈瘺等;(2)軟組織或器官病變與血管病變的鑒別診斷;(3)某些腫瘤手術前了解血供情況或與重要血管的關係;(4)血管病變手術后隨訪;(5)血管病變的介入放射學治療。禁忌症:碘過敏試驗陽性或明顯過敏體質;(2)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3)嚴重凝血功能障礙;(4)惡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多發性骨髓瘤;(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6)妊娠三個月以上者。

患者造影術前準備:(1)造影術前作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及其它輔助檢查;(2)做碘過敏試驗;(3)穿刺部位備皮;(4)術前4小時禁食水;(5)術前30分鐘給患者肌注安定10mg(必要時)。

常用穿刺部位:(1)股動、靜脈,適用於一次性大劑量藥物注入和栓塞;(2)鎖骨下動、靜脈,主要適用於動脈化療藥盒置入術,同時也可用於同側椎動脈、冠狀動脈、左心室、及胸、腹主動脈及其分支的介入診斷及治療。(3)腋及肱動、靜脈,它不是常規入路,僅在各種原因導致不能經股動脈穿刺或要保留數日進行連續灌注者;(4)頸動、靜脈頭頸部介入有時用。也可在術中進行動脈穿刺,保留導管在皮下埋入灌注泵,將泵與導管連接,從泵口連續灌入抗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