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感染了鼠疫后發病急劇,寒戰,高熱不退,頭痛劇烈,淋巴結腫痛,眼瞼結膜及球結膜充血,甚至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困難,咳血痰,很快陷入極度虛弱狀態。由於呼吸困難、缺氧,導致病人口唇、顏面及四肢皮膚出現紫紺,死亡的患者甚至全身紫紺,皮膚呈黑色,故被稱為「黑死病」。

鼠疫在世界上曾發生過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洲,死亡不計其數。最嚴重時僅倫敦1周時間的死亡數就達到2000多例。這次鼠疫流行持續了近300年,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1792~1793年)間,從雲南開始,我國許多省出現了鼠疫。當時我國有一位年輕的詩人叫師道南,正好在雲南省趙州,親眼看到當時鼠疫流行的慘酷狀況,並寫了一首《鼠死行》的詩。詩中說:「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兩人橫截路。……」師道南寫完此詩不久,便感染了鼠疫死去。第三次發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傳播了32個國家,死亡上千萬人。

由於鼠疫傳播迅速,病死率高,因此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也是我國《傳染病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之首。我國一直對鼠疫進行嚴密的監控,尤其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防止鼠疫在我國的傳播。

什麼是肺鼠疫?

鼠疫主要分為3型: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鼠疫是通過鼠、旱獺身上的跳蚤吮吸病鼠血液,然後再叮咬人,使人感染。感染后表現為局部淋巴結化膿性腫大和全身的中毒癥狀,被稱為「腺鼠疫」。少數情況下鼠疫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引起肺部感染,成為「肺鼠疫」。

「腺鼠疫」如果治療不及時,鼠疫桿菌可通過血液導致肺部感染,發展成肺鼠疫。也有人剝食患有鼠疫的旱獺等動物,直接經皮膚感染。無論哪一種感染途徑,一旦鼠疫桿菌進入到血液中就可以發展成「敗血型鼠疫」,導致患者迅速死於這可怕的「黑死病」。

三型鼠疫中「腺鼠疫」的病情最輕,只要治療及時,病死率可降至5~10%,少數人發展為「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肺鼠疫」病情較嚴重,患者寒戰高熱、胸痛、呼吸窘迫,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危及生命。「敗血型鼠疫」為最兇險的一型,不僅高熱、寒戰、呼吸困難,而且七竅出血,很快出現呼吸循環衰竭,多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因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死,故死後屍體呈紫黑色,俗稱「黑死病」。「敗血型鼠疫」多為「腺鼠疫」或「肺鼠疫」發展而來,病死率幾乎100%。

「腺鼠疫」的傳染性也較小,僅在膿腫破潰后或被蚤吸血時才會起傳染源作用。而「肺鼠疫」患者的痰和飛沫內含有大量鼠疫耶爾森菌,因而患者周圍的空氣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可以通過呼吸道快速傳播,造成肺鼠疫的大流行。